top of page

三歲決定一生,父母要做好這些事

俗語有云「3歲定80」。孩子三歲之前是一個性格的養成期和大腦的發育關鍵期,這段時期家長的對待方式,將影響孩子一輩子的行為與情緒表達,而這段時間只要建立好親子關係,就能為孩子以後的生活和為人處世奠定良好的基礎。


根據《兒童發展期刊》(Child Development)第86期2篇研究,探討3歲前經驗對成年生活的影響,結論是3歲前得到良好照顧和關愛的孩子:

1.長大後學歷較高

2.和朋友關係較好

3.感情生活比較滿意


第1篇研究〈母親的敏感程度對孩子社交學業的影響—截至32歲成年期〉,想要找出母親的照顧,對孩子有哪些持續影響。研究人員追蹤243個觀察對象,從出生到32歲,這些人分屬不同人種、族群,但都來自貧困家庭。出生前3年,科學家觀察記錄觀察對象的親子互動4次,之後蒐集他們的學業成績、教師平日觀察;成年後,研究人員分別在他們年滿20歲、30歲後,訪查個人學歷、感情生活等發展情況。



有愛的寶寶成年生活比較好

結論顯示,強褓幼兒期得到較多情感支持、照顧的孩子,通常學歷較高,成長過程能與同儕融洽相處,也比較滿意自己的感情生活。


愛是最穩當的投資

主導研究的美國德拉瓦大學(University of Delaware)的心理學博士李羅比說:

「看起來,3歲前父母主要跟孩子溝通:『難過、有需要的時候,有爸爸媽媽在,即使不需要陪伴,爸媽也會一直幫孩子加油!』……….幼兒時期父母親願意「投資」親子關係,孩子一生都能獲得正面回報。」

家長養育下一代方式,主要受社會經濟地位、生長環境等因素影響,研究因此建議,政府有關單位要制定計畫,支持家長好好照顧稚齡幼童,從而奠定健康社會的基礎。


嬰兒分離焦慮與青少年時焦慮症狀有關


另一篇研究〈嬰兒依附安全感、行為壓抑對成年期社交焦慮的影響〉則顯示,不管嬰兒天性是否特別敏感、多疑,兒童早期經驗,約略可預測他(她)青少年時期,是否會出現焦慮症狀。


大約15%到20%的寶寶,對分離極度敏感(怕生、退縮),「行為壓抑」(behavioral inhibition)與他人互動退縮,對新刺激的反應比較負面,一部分7歲會出現焦慮症狀,長到青少年時期,社交焦慮也讓他們在團體裡總是渾身彆扭。

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,觀察165個寶寶與父母親的互動,先讓小寶寶跟爸媽分開一下下,很快重聚時,有些寶寶很快擺脫剛剛分開時的難過情緒,有些鬧上一陣子,需要較長時間,才能再次全心信賴爸媽。


父母關愛是仙丹


研究人員持續追蹤到這些孩子到17歲,分三個階段(不到14個月、14個月到7歲、14到17歲)對照孩子的情緒發展,發現第2階段(14個月到7歲的童年期)「行為壓抑」的孩子,如果也有分離焦慮,往往情緒問題會延伸到青少年時期。

相對的,如果孩子只是行為退縮,跟主要照顧人(通常是媽媽)之間沒有分離焦慮,長大通常不會發產出社交焦慮。


精力充沛冇時停的寶寶更需要安全感


也就是說,就算精力充沛冇時停的寶寶,只要依附安全感(Secure attachment)能獲得滿足,家長態度溫暖地幫助孩子,建立獨立探索信心,孩子難過時即時提供安慰呵護,就能避免焦慮從小紮根。


加州大學人類發展學教授(Jay Belsky)也提醒,就算兒童時期,有無法恢復的不良經驗,接受治療總是有機會改善。他強調:「很趣的是,也有其他證據顯示,有些環境良好的孩子,遭遇逆境反而垮了!」


參考文獻:點選可連結研究論文網頁








*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之用, Maesatro Education並不保證以上資料的準確性及完整性。

留言


bottom of page